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0-09-08—2010-09-12
时间:2010-9-8——2010-9-12
地区:上海
地点:上海世贸商城 2馆 E23
展览地址:上海世贸商城 2馆 E23
序 言
重返诗意的审美视界——评李强近作
鲁 虹
在世界或中国当代艺术的大格局中,李强显然是极为边缘与另类的,因为他几乎是在叛逆自博伊斯与沃霍尔以来兴起的艺术潮流而动,竟主张把对社会的批判与启蒙的责任交还给社会学家、哲学家与文学家去做,艺术家则应该回归到本体的角色上,以审美的态度去发现生活之美,进而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抵抗生活的无奈。这无疑是在叫板美国著名理论家丹托关于“美的艺术”行将消亡的预言。
事实上,也正是基于以上艺术主张,李强在近来的创作中,并没选择时效性与社会性很强的题材,而是选择了与美相对应的花卉。由此看来,李强是想通过看似纯粹审美的绘画,来完成他对人生、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性思考,而这种审美效果肯定是批判类艺术所无法达到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起到多元互补的作用,满足一些特定观众的审美需求。
熟悉中国艺术史的人都知道:在传统绘画中,花卉与虫鸟之类的素材一样,都归属在花鸟画的范畴内。其不仅有着养心悦目的特点,还有着深厚镌永的寓意,千百年来既深为文人士大夫,也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宋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蓬勃兴起,出于自然的花卉也越来越成为文人士大夫们表达主观意兴、缘物寄情、关注生命的重要载体。由于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大批内涵丰厚、立意开阔,兼具尚趣、尚气、尚势、尚力、尚韵、尚法的优秀作品,所以中国花鸟画广为世界艺坛所注目。不过,近百年来,虽然也出现了个别艺术大师或少数优秀作品,但中国花鸟画在整体上基本处于千人一面、停滞不前的状态,其境况大不如山水画、人物画。这也使得很多有识之士常常在探讨中国花鸟画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当然,作为油画家的李强与许多花鸟画家并不同。对于他来说,如何连接传统花鸟画的血脉,同时合适地汲取西方现代艺术的优秀遗产,进而开拓自己的艺术之路才是最为重要的。
应该说,艺术家李强较好地达到了他所设定的目标。从他的作品看去,为了有效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生命体验与情绪意兴,他一方面有效地将东方写意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传统——特别是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的传统融合在了一起,另一方面还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西方现代艺术家们长期希望解决的若干艺术问题,这当中包括平面化的问题、打破单点透视的问题与变形处理的问题等等。毫无疑问,艺术家李强在处理画面时,已经有意识地限制了空间的深度幻觉,使之变成了半立体的状态。与此同时,光线的表达也被故意弱化了,于是亮部与暗部巧妙地转换成了不同的色彩对比关系,作品也因超越现实而具有审美性和抒情性意味。不知他人感觉如何,我看李强的近作,总感到其有着外形流动、色彩含蓄、景象朦胧、笔意恣肆的特点。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无庸讳言,艺术家李强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借鉴远远不限于以上所谈的内容。因为强调根据不同心境即兴地去处理画面造型、色彩及线条也是他有意识的艺术追求。首先,这使他能够十分自由地处理好形自身、形与形、形与背景空间的多重关系,并将不同的色彩有效地统一起来;其次,这使他能借助绘画的二维空间表达出时间的因素来,不光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也让人体会到了艺术家作画的前后过程;再其次,这使他能令画中的每一根线条或每一个笔触与色彩都根据自身的作用,恰当地出现于整体结构之中,就好像一个个音符恰如其分地出现于一首首乐曲中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他也强调了让画面自然生长的过程,而这与长期按固定模式进行重复性“创作”的行为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对广大当代中国画家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相比较起来,他近期的作品比以前的作品更强调对线条与特殊肌理效果的运用,“如画”的、虚拟的成分更重,也更具有东方的特点与韵味。综上所述,我认为:艺术家李强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创造了一个绝对有别于现实的艺术世界。而且那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当代视觉特点、诗意盎然与气质高雅的真实世界。
是为序。
2010年8月8日于深圳前海
背离时尚,李强的油画
彭德
在美术界的印象中,四川美院的油画不大讲究学院派技法。卡通式和艳俗类画法几乎成了川美油画的招牌。有了这个鲜明背景的衬托,李强揉合中西绘画风格的典雅作品,仿佛是从地下室冒出来一般,显得很不协调。他似乎想证明川美油画以致中国当代油画的另一面。这种不入时尚的作风,既缘于认识,也缘于性格。
李强同我是棋友,他在围棋网比赛曾升到4段。其人其画如同棋风,不张扬,不尚华丽,行棋严谨,有板有眼。自开局至中盘,感觉平淡、消极、忍让,但却走得厚实均衡。到了收官了断的阶段,厚实均衡的作风便处处显示出力量。同样,他的油画,从构图、造型到色调,即使是画失火的森林,画面效果也不火气。正因为如此,在热衷于制作视觉炸弹的当代中国美术界,李强取材平易、取景平实、构图平稳、情调文雅的作品,肯定不会引起强烈关注。
不过时尚总会过时。看腻了当代油画肤浅草率的风尚,面对李强含蓄而优雅的近作,不免会产生陌生感。李强近期画的几组花卉虫鱼,好像是写实,其实是表现。西画中的这类题材主要用于写生,通常是瓶花与标本,总之都是死东西,插着、摆着、挂着,除了技法炫目之外,往往了无生趣,索然无味。国画中的这类题材主要用于写意,诸如四君子图、三友图等等,搞成了千篇一律的套子,一代一代地重复,毫无新鲜感和陌生感可言。美其名曰意境,其实都是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即便是徐渭的杰作《杂花图卷》,尽管画得无比潇洒痛快,但却少了画外的意趣。比较而言,李强的花卉不仅画得雅致而又痛快,同时也含有言外之意。所谓言外之意,是指他的花卉不单单是画花,而是画花的境遇。比如他画的牡丹,被称为富贵花,其中的姚黄和魏紫分别指代帝王和丞相,同封建等级制度挂钩,从唐代以来一直受到器重。当代中国评选国花,呼声最高的便是牡丹,凌驾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之上。牡丹是财富的象征,财富成了当代中国人追求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为了快速致富,国人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使得近三十年的中国世相与心相变得暗淡沉重。因而牡丹入画,很容易流于世俗。李强笔下的牡丹花,剔除了俗气,画得沉郁,画出了牡丹现状在画家笔下形成的心象,在格调上是对当代油画艳俗风气的反拨。
李强把中国花鸟写意画的造型特征、留白方式和流畅笔法运用到画面,同时具有经典油画浑厚华滋的韵味。写意画一般用一色墨画成,比较单纯。李强的画色彩丰富、笔趣多样而又不失单纯。这需要娴熟的控制技巧。李强的画适合看原作,然而当今不是看原作的时代而是看印刷品和网络图片的时代。这批画如果压缩成小图片,笔触就会消失;画面色彩的灰调子又会使整体效果打折。我于是主张他将画面局部以超常的尺度放大、反置,以便缩小后仍能看出大效果。他说这正是他最初的构思,只是必须经过现阶段的铺垫才不会显得突兀。这同他讲究秩序、不走险招的棋风形成了呼应。
我们何以能够诗意地栖居
——读李强《返境》作品展
王 林
纵观李强的油画创作,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他一直在艺术中寻找诗意化的表达方式。一开始画花卉,他就有强烈的形式追求,从颜料的质感、笔触的肌理、色彩的丰富和构成的讲究,都可以看出他有很好的功底。但这种强调形式美感的唯美倾向,后来为李强日渐偏离,原因在于作为一个真诚的艺术家,他不能不听从内心对生活现实的反应。在今天这个充满问题的世界上,美的形式和形式的美,很难成为艺术家逃避不幸的理由。
于是,李强一度转向现实题材,开始画空难、火灾、旧工厂和城市风景。这种转变之于李强的意义,不是社会批判在画面上变得多么重要,而是让他充分体会到了艺术家审美把握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审美”之谓,是与科学理性、哲学思维和宗教信仰等等不同,人以自己独特、具体的感性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翻译为“审——美”二字,最大的问题是把感性活动变成了仅仅是审视美的活动。而关于美的社会规范,则把个别的、鲜活的感性集体化和权利化,这是在个性化时代艺术家拒绝古典美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代艺术不是要舍弃美,而是要求艺术家作为个体如何去重新审视美和把握美,如何在把握对象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之中去重新发现美和创造美。事实上李强那些美丽而壮观的灾难图景,乃是在正视悲剧之后力图重返审美理想的努力。画家以其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希望人们永远生活在无望和无奈之中,意愿以个人创造给苦难人生带来些安慰、同情和对于幸福的体会。但李强不想假以唯美自我麻醉,画面中残忍与柔美、惨淡与温馨相互纠缠的情感性,对李强来说才是真实而具体的。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其实既非道德说教也非思想认识,而是建立在他用什么方式去把握对象的基础上——对于一个画家,这种方式也就是他观察事物和取舍对象的不同角度、支配其感觉感受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类型,以及他长期习得而独自擅长的绘画技法等等。
因此,李强要“在人间、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天堂”也好,要“在悲剧性的人生建立一种审美理想”也好,其实都从未离开过他自己的艺术方法。他始终难舍对于美的留恋,这种情怀是他最为稳固的心理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之所以对中国古代宋元绘画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天性所致、爱好所致,甚至是技法所致。那种宁静的悠远、那种淡泊的雅致,的确让人不得不产生源自生命内心的感动。但这种优越而精深的人生体验在今天已经难以寻觅,李强说:“我在画面中所想传达的是一种牵扯着我们内心情感和文化血统的传统在逐渐消失的现实。”他在《返境》系列中重返一直偏好的花卉题材是自然而然的,其实在《荷花》、《玉兰花》等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到不同于过去画花的端倪。
《返境》作品以灰蓝色为主调,即使有冷暖色彩的精心置配,也因为笼罩在朦胧氛围之中的缘故,无论是一枝独秀,还是花团锦簇,其描绘都显得高雅、纯净和悠远。背景是含混的,因为不具体和非场景性,给画家提供了充分发挥晕染技法的余地。我想这大概是画起来最愉快的地方,看《现场》作品的同类技法,画家早已经得心应手。李强在渲染的空间中特别注意光的表现,不仅造成了进退有致的层次感,而是创造了神秘迷离的感受性。这种雾里看花的景象设置,一方面把传统工笔花鸟的装饰性融解,化作色彩隐约变化的太虚幻境;另一方面又把传统写意花鸟的象征性泛化,变成离距传统道德的生命体验。最重要的是,这种体验是在场发生的,又是具体真实的。
李强让笔下的花卉从烟云雾气中浮现而出,其间光的隐现、形的虚实、色的朦胧与清晰,都表达出一种时间体验。在消失与捕捉的视觉感受之中,画家把失落与追寻的文化象征和精神暗示悄然传达给每一位观画者。他想做的是“将遗失的文化感官和体验重新设置在当下,用我的方式指示出一种生命的感悟”。这种感悟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事物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内心倾慕与情感亲和。眼前的花卉是如此优美,又如此虚幻;如此让人心醉,又如此让人心碎。李强在画面上引动心理摩擦的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采用题材对象和绘画方法的对立,而是更内在、更含蓄、更隐性地处理形式意蕴中的某种矛盾。舒缓、平和的抒情性描绘与凸现于枝叶花蕊上的深色点线,构成突兀而谐调,统一而尖利的视觉对比。李强不是大起大落的人,他喜欢在有限的心理尺度中去呈现精神感受中隐隐作痛的矛盾。
李强近作展命名为“返境”,是想在返观传统的途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他说:“我特别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因为我们生存的当下是一个物质主义盛行的现实,物质之重,生命之轻,让我们忽略了生命存在的价值本身。”在历史与现实、理想与生活、美丽与伤痛的矛盾之中,李强有自己作为当代画家的位置。他为“诗意地栖居”而“终日劳作”,艺术给他的报偿,是观者在作品前缓缓升起并充溢于心的悲戚与欢欣。
我想起小时侯去重庆南温泉仙女洞,曾见过一龛观音,两旁刻着一幅对联:“天堂地狱皆心造;烦恼清凉各自修。”当时就十分惊讶信仰者的超脱,并不在乎信教与否本身。后来多次重返,不见佛龛踪影,只有对联牢记于心。人在烦恼的世界里生存,并非每个人都能像教徒那样全身心进入清凉净地,但直面烦恼而不失清凉的精神追求,不正是今日艺术的价值吗?
借此与李强共勉。
2010年8月14日
重庆黄桷坪桃花山侧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