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社会学化、哲学化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给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但是如果我们还记得莱辛关于雕刻与诗歌的区别之教诲的话,现在应该是把对社会的批判、启蒙的责任让给社会学家、哲学家,回归到本体角色的时候了。艺术家应该认真地想想我们为什么从事艺术?难道仅仅是参与一场艺术的竞技?为什么忘了艺术与人的关系?忽略了人对幸福的渴望,对审美的需要?我们需要怎样的审美主义?为什么不将艺术与审美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的幸福联系起来?从这一点来讲,我更愿艺术是诉诸于现实、关注人本的,用艺术本体的言说方式呈现出其审美的态度和体验。
人与时代、社会、他人的关系,可以是社会学、哲学关心的问题,而个人情感,个人的幸福与否,是否能够诗意的生存,关键则是取决于审美的人生态度和审美体验。我们可以用艺术给人制造一个天堂。福柯在对人是如何被建构的、权力是如何运行的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变人生为艺术的观点,把人生作为艺术品来创造,这是一种积极的审美的人生态度,而在此对现世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审美主义不是逃避,而是在正视惨淡人生之后的觉醒。生活、世界确实充满各种问题。虽然,我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可以改变看世界的方式。为什么不用审美的人生态度、审美的艺术把生活变成一场喜剧?所谓天堂地狱皆在人间。我们不仅是要制造天堂,更要以审美的态度在人间、在日常中发现天堂。
当然,我在此所强调的审美主义并不是要完全回归19世纪时期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而是讲求从生活中发现美,在悲剧性的人生中建立的一种审美理想,是以审美的态度介入生活,对抗生活的无奈,是正视无奈后的积极人生观。并且,从人是开放性的存在这一角度来看,只要做到真正关心自我,关心开放性的自我在当下社会中的遭遇,就不可能会是完全的回归。它关注生活、自我,但却不是社会学化的;它进行思想,有观念却不是哲学;它强调审美,却不是脱离现实的;审美主义不是对形式美的探索更不是形式游戏。
另外,不能不提到的就是怎么才是“审美”这一问题,我当然不是想要在这里对美丑的界限的讨论作一个结论。我只想说,无论美与丑的边界多么模糊,甚至可以转换,我们心中仍有界线、标准存在。一如艺术是多么的宽泛,但我们却只谈论某些作品,而不认同另一些作品。无论贡布里希如何从历史角度说明了没有大写的艺术只有艺术家;又无论博依斯如何以实际行动宣称了一切皆是艺术;也无论语言学家们从语言学的角度如何的论证了艺术是无内涵的专名,艺术可以是一切。但在每个人的心中,仍有着艺术的界线。
总之,无论历史如何发展,审美都是作为有限个体的人永远需要的。在这里,重申审美主义,不是对问题的回避,而是正视问题的结果。任何事物都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艺术也是一样。何不在无处不在的“规训机制”之中、在人被异化的“后工业社会”之中创造一片净土?世界自身不能生产这样的地方,而艺术可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