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近20个年头的川美油画系学生作品年展不仅成为了川美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更成为检验我们教学成果的一个坐标。今年3月25日,“自我营造——第十八届学生作品年展”在川美新校区的当代艺术教育文献库展厅举办。这次展览共展出近百件作品,不仅涉及了从本科一年级到研究生的个人创作,也包含了素描、古典绘画、照相写实、超现实、影像创作等我系多门特色课程的随堂作业。在今年的展览上,我们惊喜的发现有了大批围绕个人对当下现场感受问题所展开的优秀作品。比如说,本科生作品中一些绘画创作中的自我风格逐渐显现,许多同学们尝试绘画语言的多元融合,并在画面上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另外,不少研究生也开始了更多的自我突破,尝试新的绘画技巧,实验新的绘画观念。可以说,展览多层次、有序地将川美油画系本学年的教学成果做了一次鲜活的呈现。
因此遵循这样的一个视角,我们将今年的年展的命名为“自我营造”,实际上这一主题可理解为“自我的探寻”的指称。因此,本届展览关注点也是青年学子们究竟如何通过作品叙事来建构自我与现场之间的关系。此外,展览也投射出自2006年以来,川美油画系从赖以栖息的黄桷坪搬迁至新校区,在这五年中学科建设从适应到转变,以及出现新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依据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艺术教育的方式必须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这就是今天我们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一路走来所依据的标准。因此,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了新的教学改革与尝试,在新的环境中生发出新的可能,营造出适应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良性生态。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得到了诸多反馈与成绩,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空间。我认为,酝酿一块土壤,养分是不能缺失的,空间环境的转变是既定的事实,缅怀和追忆已逝的历史无疑会让新环境中的教学举步维艰,陷入尴尬的僵局。尽管不能否认,在以往的岁月中,黄桷坪所给予四川美术学院的独特生态,使得川美的艺术教学和创作有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和养分。譬如,强调对生活的体验,表达对生活的直接感受,一直是川美创作的传统和特点。同时,在我看来,连接川美艺术创作文脉关系的另一个关键点:却是渗透在川美学统中的人文气质和延续在川美教学中“开放、多元、尊重个体发展”的基本理念,这是川美区别于其他学院和艺术生态的根本。那么,在截断了空间依存关系之后,如何将川美油画学科的学统重新延续并发展起来,这无疑是我们在近阶段教学的重点。介于此,我们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发挥系科优势,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打破传统的循规蹈矩的教条式教学模式,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合理的学习氛围。
首先,我们发现:在实践教学改革的时候,面对的语境不仅仅是教学空间的变化,更多得是与中国艺术教育的现实沟通。基于此,我们对川美油画系几十年来的课程做了分析比较之后,发现之前的很多艺术课程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面对新形势下的艺术有需要有新课程与之适应,所以我们首先推进了“课程制”的改革,对之前的工作室制教学传授方式进行改善。提出了“以创作课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形成独立的个体思考和创作意识,进行艺术实践和探索。最有价值的创作课程不再局限于个别工作室,而是结合原油画及综合艺术工作室的优秀、特色课程,经过整理,设置了7门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创作课”教学系统,有机地融入我系学生的整个四年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同时,以“基础课教研室”、“油画语言课教研室”、“创作课教研室”,针对性地负责学生各阶段具体教学安排与学术科研活动,并在教学组织上推行教学小组授课的方式,使得教学进程安排更趋于合理。
第二个改变,强调传统课程必须要有它的独立价值,我们把传统课程分为基础课和技术课。基础课主要教授的是绘画的基本概念和传统造型艺术的形体、光影、色调、结构、动态等基本规律和知识;如基础素描、色彩、写生等。技术课则是教授美术史中重要的风格流派的基本手段,以及绘画常用技法并进行绘画语言的研究的课程,如古典绘画、印象主义绘画、超现实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照相写实绘画等,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语言的尝试和经验,逐步形成更具个性的表现语言。三个环节彼此相联系,在明确的教学目的下,使教学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第三个改变在于,在每一个学期都安排创作课程,形成一个独立,渐进的创作教学系统。各个阶段的创作课都有各自具体的内容和独立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来逐步解决不同的问题。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学机制就是“年展制”,如果说“课程制”改革是具体的、微观的针对每一个阶段、班级的同学的教学,那么“年展制”则是整体来检查我们系课程的年度教学结果的。通过年展机制,最能直观的反映出教学的优缺点,还能够看出我们整个学生的艺术创作面貌,这些都是检查我们教学的一个坐标。当然,年展的呈现方式也有别于传统,在考虑到凸显教学成果以外,我们引入了专业的展览模式,针对教学和艺术现实的具体问题,实行有主题的策展模式。展览作品的评选方式,则是围绕“以创作为中心”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与价值判断。此外,我们还吸纳了艺术机构来介入到展览之中,通过专业的艺术展览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有了更多的社会体验和认知。还要强调的是,年展不再单纯是作品的陈列展,更重要得是我们将年展作为一个联动自我与外界的“媒介”与“通道”。通过展览来抛出问题,与研讨会的方式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来刺激自我与兄弟院校、各界专家形成碰撞,进而为自身和当下高校的艺术教学汲取不断深入的可能和多元的思路。
此外,我们教学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将教学纳入到当下的艺术语境之中,于2006年建立了油画系当代艺术教育文献库,通过在学术上的研究与拓展,打开系科教学与当代艺术的互通。一方面,文献库收集并归纳整理了有关中西方艺术史、文化史等相关背景的数据文献,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了解艺术的知识和资讯;同时,我们通过文献库的学术平台与国内外的艺术机构、个人建立了互动关系,不定期的持续举办各种主题的艺术展览、学术讲座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触艺术的学术窗口,譬如我们与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开设的“工作坊”活动,与德国布伦瑞克学院的课程共建活动等。文献库定期从学生中招募志愿者,使学生参与到具体展览和活动的策划、组织过程中,并形成了学生之间传帮带的工作方式。因此,学生不单单是作为活动的观摩者,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参与到其中的各个环节,这为培养他们的综合艺术素质提供了实验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文献库是我们营造的第一个“场”。第二个与当代艺术现实相关的“场”,就是我们先后聘请了在国内外各个艺术领域、学术领域有着重要成就的艺术家、批评家成为我们的客座教授,每年不定期的请他们来校讲学,以及一些专题学术活动中来。譬如,我们于2008年,2011年两次组织“全国当代艺术教育研讨会”,邀请了皮道坚、王林、鲁虹、杨小彦、俞可、谭天、皮力等全国多位知名批评家及媒体来集思广益,并以此来刺激自身较为闭塞的的环境和系统,吸纳当下学术语境中的有效信息,为学生打开了解当代艺术的另一扇窗口。应该说,通过文献库与当代艺术连动的有机平台,我们实现了教学与社会的通畅,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既定的教学大纲的课程学习中是被动的,而这种教学方式已成为高校艺术教学的广泛认可、普遍使用的方式。而川美的实验性教学,则进一步强调课堂内教学之外的拓展,为学生在了解常规的学习内容之外提供更多的可能。并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可以进行自我选择的空间。
其次,新的教学土壤除了需要开放的、对外的吸纳,更重要得是实现自身可持续的灌溉。在我看来,高校艺术教育肩负着两个重要使命:第一个是传授历史文化发展中积淀起来的系统的、经典的艺术知识和体系,并使之传承;第二个是教授在当下的艺术现场中的艺术经验、感知和艺术表达的时代感。 难能可贵得是,川美油画系有着一个完善的教师团队,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甚至一些老师还是在艺术的现场有着独特见解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在场的直接经验成为保持教学鲜活生命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一方面,他们都毕业于专业的艺术院校,专业系统的学院知识和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使他们能够胜任一个高校艺术教育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是在当代艺术中活跃的艺术家,他们在不同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参照;同时,他们对艺术现场丰富的真实体验和“实战”经验,能够在教学中第一时间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学习中,这无疑为学生了解当下的艺术,成为未来“艺术家”提供了直接的条件。
总结起来,多元与层次分明的“课程制”教学、兼容并包的“年展”教学检查制度、严谨优秀的“教师团队”与我们一直所贯彻的“开放、多元、自主、与社会互融”的氛围是我们当下教学改革四个关键点,它们环环紧扣,循序渐进地形成了当前的油画系教学体统。在“自我营造”的川美油画系科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欣慰地是川美一直所延续的、不息的创作活力在今天有了更加开放的域场,尽管新生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观念不同于以往,但鲜活的他们将是值得期待的。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