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艺术自它已在西方诞生以来,数百年都在造型的领域里以它对形的再现的准确、细腻、丰富、生动而见长,以致作为油画语言的色彩、笔触、构图等等多种形式因素一直被牢牢地依附在形的身上而未能独立。直到印象主义出现后,色彩的表现才渐受关注,但也仅只是对素描关系的摆脱,色仍然服从造型的需要,不过是以色彩直接造型罢了。以后的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绘画流派把色彩对情感的独立表现当成绘画的主要手段,开了色彩的“自律”表现的先河。但纵观它们在现代诸流派中的影响,亦较有限。在西方现代艺术中,那根深蒂固的科学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那不仅限于物象表面而欲探其本质的思维方式乃至美学态度,仍成为包括势力更为强大的立体主义、达达派及未来派、超现实主义等绘画流派的内在核心与命脉。对我国油画界来说,或者迷恋于西方古典油画写实再现的惊人技艺而掀起过一个又一个写实的思潮;或者,是感慨于“现代派”狂飚突进式的“前卫”而又“前卫”成“新潮”。西方式(也包括与其相关的俄苏模式)理性的、科学的、分析的思维方式一直成为中国油画界的主导潮流。
如果说,西方的“自律”与“表现”亦无法超越理性与分析的西方传统之主线的话(如在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那里),如果他们对形的变化处理、夸张乃至抽象是由分析理性而得到的对物质内在本质的追求的话,那么,东方走向“自律”之路却是通过对形的近乎彻底的否定(以禅、道的方式)去达到,在形而上的高度以形式(如“笔墨”)自律地去传达内心的情感。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本可以为东西方艺术的混交与融合创造无穷的契机与可能,但在执迷于不论是古典或是“现代”的油画家们那里却几乎没有这种尝试的兴趣。
其实,从写实走向表现,从具象描绘走向情感符号的创造,从对事实的叙述而走向情绪的抒发,从绘画的“他律”走向本体的“自律”,这本来就是艺术史演进的趋势。
青年画家李强从自己天性出发,却恰恰应合着这种艺术之潮,李强画过人物、画过风景、他曾老老实实的画过房屋、山野、树林,那些古典式的理性思维也曾占据过他的审美注意的中心。但是,这位生性对色彩有着天生的敏感与渴望的画家在作画时总觉缺憾与不快:严格规矩的造型原则深深地束缚着他对色彩的奔放热烈、无所拘束的渴求。
如果说对色彩强烈的带冲动性的酷爱与表现的欲求使李强已经触及了“自律”表现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创造主体对形式表现情感的自觉把握及实践的话,那么,他对严格的形象塑造的厌倦又使他直觉地感受到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形式表现必须和物象作相对的分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形与色二者并非永远可以相安无事:形的过份强调必然削弱色的独立表现;而色的恣意渲泄又须以形的再现性的弱化为代价。形色兼之则往往以两相平平而告终。
李强的直觉使他渐渐地脱离了人们习惯的题材和方法,他总想无拘无束地在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里驰骋色彩的梦想。他终于选择了花卉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花卉在色彩呈现上的丰富性、变异性,在造型上的可塑性、偶然性、灵活性,花卉与环境配合上的自由性、随机性,给李强的色彩渲泄提供了一个表现的契机、源泉、根据与可能。——自然,花,当然已不再是目的。
李强终于找到一个大展身手的天地。
平时固然执着于生活,细心地观察过大千世界,但一到作画时,他的面前却无“模特儿”,他只以花,以印象中各种色彩各种形状的花作为色彩的依托,他不需要那么准确那么真切的现实之花。凭着记忆,凭着直觉,凭着想象乃至梦幻般的感觉,自由地布置心中色彩的意向。他终于可以毅然抛弃素描的严谨、结构的准确、空间的规定,幻觉的现显,只在平面自由地运筹惟握。物象在他的画中愈呈虚拟、朦胧,难变其光源、体积、物种、形态之所以……色彩终于自主地凌驾于这些似是而非的物象之上。李强可以随机地选择各种色彩的花卉,各种环境,随心所欲地结构自己色彩的世界。
当形的障碍取消以后,李强的注意全然转到他向往已久的色彩的自身表现之中,转到作为油画的色彩语言的处理与制作之中。
油画艺术本来就具备表现色彩的极大优越性,在反复的绘画与制作中,色彩的表现几乎具有无限的可能。但是,当追逐自然色彩成为油画的终结目标时,这个原则自身的客观规定性就宿命地决定了它的追求的有限性,油画的色彩表现不应该如此。创造主体精神世界的特异性给油画艺术一个色彩表现的自由空同。李强的色彩以花卉为依托就呈现出这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意味。
中国艺术讲究“意象”性,讲究艺术世界对客观世界的独立并行,讲究以情造景、因心造境的主观对客观的改造、创造、再造,由此而得仅属艺术的心象、情象、意象。这种超现实的意象使艺术处处浸淫着主观情感与精神。我们读李强的作品,不难觉出其油画色彩那强烈的情感氛围。他的艺术,或者鲜明刺激,使人在近乎原色的红、黄、蓝中澎湃激情,或者灿烂辉煌,耀人眼目而怦然心动.或者明丽雅艳、高贵堂皇:或者柔美谐和、恬然娴逸。在李强的画中,难道是那些难以名状的模糊花卉能展生雄伟、辉煌、柔美、雅逸能产生如此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当然不是,是色彩自身,是色彩的冲突与和谐。是油画的笔触、肌理、刀法以及由此而成的节奏、韵律与心理节奏的同构。
对形式自身的关注表现在李强对由画制作的精心处理上。画家李强十分关注画布的特性,布纹的选择,画布底子的制作。他不仅在对画布的处理上注意到时间的耐久性,而且对画布最后的肌理效果作了“制底”的设计和预置,这些与画面形象相印相和的各种点、线、块的做底效果与本身就制作成带色调的布底,为色彩在其上的描绘与表现作了精心安排和成熟的准备。但是,李强尽管对做底效果十分重视,却仍然坚持画是“画”是出来的。这位一度研究过中国画,也一度在宣纸笔墨上作过不少尝试的画家深知笔墨点线的抒情性功能。那在运笔过程中“纸受笔,笔爱腕,腕受心”的心灵对手对笔的支配作用,那在纸上运行的每一笔一画一顿一挫,每一笔线的每一颤动,无不是心灵的节奏与轨迹。运笔作画的过程,实则就是情感心绪的物化过程,一点一拂,无不是心灵物化之载体。油画笔触与画刀的运用,何常不是如此?李强作画时无疑有着对画面的预定和通盘的把握,但画面色调在层层复复的万千笔触及其色彩的描画、叠压、覆盖、渗露之中,又不时情随物变,物以情迁,表现出必然中的偶然,控制中的随机。李强善于用刀,刀对油彩的敷贴、刮制、牵引、切削有时造成平滑痛快的块面,有时又造成顿断参差毛糙的小点与线条——一种特异于国画却又殊途同归的表现性油画线条。当然,刀的运用必须与笔的描绘结合,富于色彩的笔触仍然是最富表现力的形式。李强很少用人们惯用的平摆上去的规则笔触,他十分灵动地变幻着用笔的力度与方向,以造成笔触形态的变化无穷。有时,干涩的“皴擦”使下边的色彩、布纹、肌理若隐若现,色彩丰厚而斑斓;有时润湿的用笔则造成一片朦胧,恍惚而神秘:断断续续、或实或虚的线条不时穿插、切割画面,破坏着块面的板滞、轻快而灵动;而细碎的不定形的大量色斑、色点与色线在画面各处游动、闪耀,更呈现出珠宝般的富裕与华贵。这种参差错落、变动不定的复杂笔触、复杂色彩与事先预置的做底肌理有机天成的结合,又形成其画面斑驳陆离的表面效果。李强油画的色彩保持了画种的特色,厚重中不乏明快,细腻中结合着粗犷,复杂与丰富中包含着单纯与明洁……李强油画有着总体的氛围,又有局部的意味。你不难把握其画面的整体色调及其氛围,你也不妨去玩味每一个局部,在那层层叠压又层层参差显露的复杂到叹为观止的色彩群落中,却充满着无数的矛盾与统一。大块群落间矛盾冲突有着或大或小的中间群落的调和,小块群落内部也有着变幻幽微的冷暖色调与色价的突进与缓冲。李强作画是个色彩品味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与渲泄的过程。他细腻地咀嚼着每一笔触的跳荡,舒服地品味着每一块色的构成。他一边体味,一边调整,色彩在画中逐渐地丰满,情感在色彩中步步地积淀,作画的过程成为享受色彩快感的精神的圣餐。那燃烧一般火热的、热情的向日葵,那如火如荼的红色花束,那呈现于蓝色梦幻中飘渺的红、黄花朵,那金碧辉煌的翩翩孔雀……,统统都是色彩的歌唱,色彩的交响,色彩的诗篇,色彩的情感。这是音乐般的对精神直觉的撞击。这里没有理论与深刻,自然,也无须思考,联想——那是哲学与文学的事——这里只有直接的视觉艺术的直观。
毫无疑议,这种情感形式的直观来自直观形式的情感,情感则包蕴着思想与内涵。但亦如古代哲人刘勰所言“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内在情感内容的演变最终必将落实到外在的形式表现上,最终落实到主观精神的物质载体——形式上。由此角度,则形式本身已化为了情感,艺术的情感,审美的情感。一部艺术史,就是情感与形式矛盾运动的历史,就是形式自身演进的历史。当李强终于寻找到了表达审美情感的如此痛快淋漓如此自由无羁的形式后,我们不一样也可以从中体验到这种愉快的分明的存在么?艺术并不深奥,它的确不过如此。——当然,他也的确不简单。
于四川美术学院
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二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